苏州自古以来多能工巧匠、工艺大师。明代学者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中有这样的赞誉:“良工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苏郡。”这其中,香山匠人是杰出代表。
北京有香山,苏州亦有。苏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滨,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,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因香山而得名的建筑流派“香山帮”同样历史悠久,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形成于汉晋,发展于唐宋,兴盛于明清。
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、泥水工为主体,建筑工艺中的木雕活由木工、砖雕活由泥水匠兼做。明清以后,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,业务需求量大增,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断细化,最终形成集木作、泥水作、砖雕、木雕、石雕、彩绘油漆等多种建筑工匠为一体的庞大群体。据考证,鼎盛时期,苏州香山一带的工匠达5000余人。
香山自古出木匠,史料上曾有“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”的记载。这些工匠的木雕工艺尤其精良,在苏州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。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,便是东山雕花楼。
东山雕花楼是香山帮建筑雕刻的代表作,从民国十一年开始建造,到民国十四年完工,参与建造的工匠达250余人,大多是香山一带的能工巧匠。全楼的梁、桁、柱、檐通饰砖、石、木雕和铸铁花纹装饰,雕刻精美、结构奇巧,被称为“江南第一楼”。
雕花楼前厅里的梁、柱、窗、轩,都可见繁缛的雕饰,可谓满堂木刻,其题材有《三国演义》《二十四孝》等。主厅,也就是通常说的凤凰厅,因厅内总共雕了172只凤凰,也就是86对,“八六”与“百乐”谐音,寓意百年快乐。后厅,即内厅、女厅,雕刻有戏剧等题材,多了一些生活气息。
现如今,东山雕花楼已成为研究苏州近现代民间雕刻艺术的难得实物。其实,香山匠人的名气,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很有影响力了。这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,便是蒯祥带领香山匠人修建故宫。
蒯祥是明朝时期苏州香山人,出生于当地一个木匠世家,祖父蒯思明和父亲蒯福都是技艺精湛、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。其父蒯福在明朝初年曾主持金陵(南京)皇宫的木作工程,颇有声望。受家庭的熏陶,蒯祥从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艺,年幼时即承袭祖业,随父学艺,16岁时便能“主大营缮”,不仅木工技术纯熟,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。
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蒯祥随父应征到北京参加紫禁城的皇宫建造,因其技艺超群、勤劳肯干,3年后即升为工部“营缮所丞”,统领众工匠。此后的数十年,蒯祥潜心钻研,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艺。据记载,蒯祥精于建筑构造,“略用尺准度……造成以置原所,不差毫厘”。他擅长宫殿装銮,把具有江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慕御窑金砖运用到宫殿建造中去,自己“能双手握笔画龙,合之为一”。他还善于创新,发明了宫殿、厅堂建造中的“金刚腿”(俗称“活门槛”)技术,让门槛可以装卸。不久便擢升为工部左侍郎,食从一品俸禄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虽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,但蒯祥一直保持着谦恭俭朴的匠人本色,他的居所安顿在工匠聚居的弄堂里,出门没有仪仗开道,也不骑马坐轿,非正规场合总是一袭布衣,俨然还是当年那个“木工首”。
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蒯祥病逝于北京,后归葬故里香山,终年83岁。“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,宫阙巍巍共仰雷山鼻祖”。蒯祥墓园的牌坊上书写的这副对联,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匠人的深切缅怀,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苏州人坚守匠人之心、传承工匠精神,努力创造出更多“尚精”“求精”的佳作。
转自廉石网,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lianshi.gov.cn/NewsView/24686.html